时间:2022-12-25 03:45:44编辑:天博体育
最近网剧《梦华录》靠着男女主演的颜值从一众古装偶像剧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内影视剧领域最具话题性的作品。除了一种男女主演的“舔颜”向剪辑,许多历史小知识科普也随之而来,这些历史小知识不仅仅涉及过去的制度环境,就连剧中横抱琵琶的历史合理性都会被拿出来单讲一讲。
看非正剧类古装剧附赠历史小知识的风潮近些年一直都存在,对历史史实的还原与尊重也频繁成为影视剧宣传通稿中常见的词汇,许多剧组也在“还原”问题上着实下了一番功夫,但结果并不一定都是正向的,许多时候这种致力于将知识传递给更多人的宏大心愿往往让影视剧总体呈现出一种强烈的“爹味”,就是脱口秀段子里常被调侃的那种爹味,“总想教你一点什么”。是什么因素导致这种历史小知识传播的感觉如此难以平衡,又是什么原因促使看上去稍微有点档次的国产古装剧走上了一条历史小百科道路的?
2003年,由李英爱主演的韩国电视剧《大长今》播出,并伴随韩流迅速在亚洲多数国家掀起收视热潮。《大长今》的故事模板是官宦人家小姐落难以平民女子身份再次进入权贵社会,并通过自己擅长的某项独特技能、一颗善良的心和朴素正义感摆脱复杂的人事斗争,并获得权力与地位都高于自己的男性(不止一个)青睐,女主角的独特技能也成为看破阴谋的关键点,经过一番波折女主角与男主角幸福快乐地开始了美好生活。《大长今》在亚洲范围内推广了韩国药膳文化,成为韩国向海外宣传本土文化的最成功实例之一。
千禧年前后,国产偶像剧开始学习韩国模式,这一风潮很快蔓延至国产古装剧。《陆贞传奇》《女医明妃传》《风起霓裳》《尚食》等本质上都是对《大长今》模式的沿用,女主角所具备的技能,无论是烧瓷、中医、女工还是厨艺,既是女主角人物设定的个性所在,同时也是历史小百科存在的意义。和《大长今》带有鲜明民族文化宣传特色的语境不同,国产古装偶像剧中女主角的技能设定本身是服务于人物设定的,宣传意义主要存在于宣传通稿中。
中国观众对于韩国历史或许陌生,但对于本国历史要熟悉许多,服务于人物设定和剧情需要的技能点往往与本土观众认识存在出入,甚至和现实中的史实存在出入。这些纯粹服务于人设的技能往往只能够在宣传通稿中证成,剧外历史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的知识普及最大的作用并不在于向大众普及了历史知识,而是为观众诟病电视剧提出了新的事实依据,非但没有正面宣传中国历史文化反而因为拙劣的表现糟蹋了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
生硬照搬《大长今》模式的国产古装剧现在也不多了,但《大长今》“遗毒”未除,在国产古装剧中形形色色的大长今变体中,仍然存在为了迎合时髦、有特点的人物设定糟蹋好东西的情况。
韩国和中国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状况,韩国历史底蕴不足但影视工业化水平更高,中国历史底蕴深厚但影视工业化水平有待提高。丰厚的历史底蕴和有限的影视工业化水平导致许多影视剧中的还原往往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在影视剧片尾长长的名单中不难看见赫赫有名的学者做历史顾问,但视觉呈现许多时候都存在照搬挪用的问题,有限的工业化水平不仅没能把本土文化发扬光大,也导致许多热门影视作品的服装化妆道具成为国际文化偷没偷、谁偷谁的无休止口水战中。
在影视工业化水平有限的行业环境下,审查标准的不确定性也让国内古装剧中历史小知识点传播变成一种问题。常见的是服装道具直指某一特定朝代,但剧中的朝代名称都是虚构的,而许多点明朝代的古装剧中人物行为举止都是现代性的,带有鲜明的架空感。这种真真假假混杂的影视呈现导致历史小知识往往不能成为佐证影视剧制作用心的证据,因为信了这些小知识,剧中故事就难以成立,小知识的传播最终沦为一种“爹味”,就是要教你一点什么。
当然也不是所有古装剧都是在扭曲历史,用小知识服务主要角色人物设定。许多标榜品质追求的古装剧是在实实在在地刻意植入一些历史小知识,从细节抓起让剧外有心人发现道具服装礼节等诸多细节方面的用心,并通过社交平台上知识的传播,用知识点光环装点影视剧的亮点,营造出一种品质好剧的氛围。这种手段非常好用,器物使用有史实可靠,出错率比较低,懂行的人少,总体上都能收获不错的传播效果。但这本身也包含着一种傲慢。
依靠硬件营造出的品质光环往往用来对付一些诟病剧情和人物行动逻辑的批评声,历史小知识此时成为剧集品质最无法反驳的证据,将批评者推到“有文化”的对立面从而否定批评声的合理性。但很快国产剧观众也发现许多看上去很有品质、很有文化的剧本身并不好看,用“当时的人就这样”来解释剧集问题或许在字面上可行,但并没有办法切实地留住观众受众的遥控器,也不能阻止网剧观众点击右上角的“关闭”。
器物小知识的傲慢是一种虚张声势的傲慢,类似暴发户给自己穿戴一身奢侈品牌。还有一种傲慢则是有知识点傲慢,比如马伯庸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马伯庸是一位不错的通俗文学作家,他的小说里存在大量的历史小知识点,从文字呈现上这些知识点丰富了故事的同时也能让读者潜移默化受益,但改编成影视剧这种散落文字间的知识点很难再让依赖视觉了解内容的观众感受到知识的魅力,甚至呈现出和《大长今》遗毒相似的效果。马伯庸小说《三国机密》改编的过程中,原著小说一笔带过的小知识点“太监阉割去势不去锋”被夸大成皇后阉割老公尸体前先行大礼,这就为剧中解释真皇帝已死、双生子掉包是如何发现的埋下了隐患。
小说中的关键就是一笔带过的小知识点,但放到剧中暴露问题的不在于割错了,而在于尸体伤口是新割的。编剧知识储备有限是一方面问题,过于想要强调一个知识点是另外一个问题,两个问题合力就导致了整部剧都有问题。其他马氏小说影视化多多少少也都存在类似的问题,许多靠历史小知识点识别文化人的热衷于购买版权进行影视化,但最终结果可能都不理想,问题或许不在于马伯庸,而在于古装剧太想教观众一些东西。
太想要教观众一些东西的古装剧往往缺乏想象,无论是架空还是指明真实的朝代,这些现代人穿仿古衣服演出的戏码都缺乏想象力,内容呈现上的甚至都是显而易见的。植入历史小知识并非完全没有正面意义,但观众看古装剧并不是为了完成一堂中学历史课,讲好一个合情合理、与当代观众精神有共鸣的故事或许更重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