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3 20:03:19编辑:天博体育
2018年11月12日,国家网信办官方发布消息,对外宣称将会与有关部门协作,针对自媒体乱象展开新的一轮集中清理整治行动。据相关数据统计,相关部门已经依法依规全网处置“野史秘闻”“傅首尔”“老蛮数据透析站”“紫竹张先生”“万能福利吧”等9800多个自媒体账号,被处置的自媒体账号,大部分开设在微信微博平台。相关声明表示,自媒体账号被处置的原因包括传播诋毁英雄人物、恶意篡改党史国史、传播有害信息、抹黑国家形象、制造谣言、传播虚假信息、恶意营销、抄袭侵权、大肆洗稿圈粉等。
微信官方在11月13日发布《关于开展自媒体清理整治专项行动的公告》,公告表示:微信平台将进一步加强内容及资质审核,自查自纠,积极整改,严格治理平台内损害内容生态、严重影响用户阅读体验的行为,加强对有害信息、低俗、谣言、标题党、抄袭侵权等违规内容的打击和清理,为用户提供一个更健康的阅读空间。
如此的大动作与表决心的状态之下,一方面让人们看到了网信办以及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净化网络环境的决心与高效率;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不少自媒体作者以及读者的担忧,各类自媒体账号略带煽情的告别文章也在网络上屡见不鲜,自媒体作者们纷纷表示,不知道未来还有没有自我表达、自我实现的有效渠道,网友则不得不考虑自己喜爱的文章以后能不能经常读到。
在微信处置自媒体账号的种种缘由之中,制造谣言、洗稿圈粉、恶意传播虚假信息,这三个原因属于重灾区,《焦点访谈》等电视栏目也在节目中针对上述三点着力叙述。
2018年4月10日,一篇名为《香椿大量上市!爱吃香椿的人注意了,快来看看吧!》的文章广泛传播,文章称“香椿中的硝酸盐含量高,会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食用后容易致癌”。香椿作为江浙地区特有的时令食物,一直广受市民欢迎,此文一出迅速在江浙地区微信用户的朋友圈中大量转发,引起不小恐慌。然而事实却令跌眼镜。专家指出,香椿中所含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存在于所有植物中。一个体重为60kg的成年人每天至少要吃3kg的香椿,才可能“中毒”。且香椿中的维生素C含量比较高,可以抑制硝酸类盐的危害。所以,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吃香椿可能带来的致癌风险。
不可否认,此类制造恐慌的谣言确实没有理由被广泛转发,针对此类信息的净化行为当然对市民生活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其实有关食品安全的谣言可以说是网络谣言的重灾区,2017年食品造谣治理报告显示,微信是食品谣言传播的主平台,占比达72%;其次微博,占比达21%。两者加起来有90%的传播量,成为食品谣言传播的主渠道。网络空间自带的匿名化、低门槛、跨时空和去中心化特性,也助长了网络谣言传播的“蝴蝶效应”。
透过谣言现状的表象,其背后是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深深忧虑。谁都明白,加强对食品安全领域的监管,打消公众“舌尖上的疑虑”,才是减少食品安全类谣言的根本之策。目前食品安全的现状当然称不上乐观,谣言产生实属空穴来风,背后的忧虑才是谣言获其市场的真正根本。
我们可以把市民对于食品安全谣言的解读理解为一种“隐含读者”,接受美学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指出:“隐含读者”就是读者解释文本意义的符码或元语言,“隐含读者”并不是真实读者,但是它隐藏在文本背后并且向读者的思维施加文本意释的意向性,从而使得读者在阅读文本时产生先验性的意义图式(如某种食品不安全)。“隐含读者”是人们解释文本时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任何人都无法避免它对于文本解释的意义“锚定”。换言之,正是因为“隐含读者”的存在,我们才具有解释文本的意义根基,因此“隐含读者”的存在是必要的。然而“隐含读者”的另一方面会限制受众的认知视野,生成“刻板印象”,从而让人产生轻信、思维僵化等情况。
如上关于谣言的接受分析,意图道出的观点是:无论是谣言、洗稿还是恶意传播虚假消息,其之所以能够成为被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背后是某种机制的不完善,是现实世界的焦虑在互联网上的投射。以洗稿圈粉为例,如若关于著作权的维权意识与维护机制运行良好,这自然不会是一个问题。
同时,目前对于不确定真实性信息的处置也引起了一些学者关于信息自由沟通的担忧。经济学学者朱海就撰文称:相比自媒体,传统的知识生产是政府主导的。这种知识生产体系的效率不高。比如,生产一篇经济学文章,在公办高校的科研体系下,研究人员通常会和项目申报结合起来,然后在写的过程中要加入大量的数据、模型或调查,因为这样才显得具有“学术性”,才可能在期刊上发表,而这往往要耗费很长时间,很多的精力。但同样的问题,在自媒体上可能一篇两千字的文章就说清楚了,这个创作過程不仅快速,而且成本更低,因为不需要花纳税人的钱。所以就投入产出而言,自媒体的效率远远高于公办高校。更为重要的是,自媒体上的知识生产没有权力的介入,没有特权,因此也就不可能会出现官办科研体系下容易出现的学术。假如自媒体能够颠覆传统的知识生产体系,使思想产品的生产向“民营经济”回归,那么社会的思想进步将会更快。
这似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两难的处境,是一刀切杜绝尚不确定的信息,还是鼓励发声百家争鸣。当然,我们可以把目光放远,试着解决谣言背后的根本问题,这是否来得更为彻底且不会伤及无辜呢?
2018年10月有一起独特的造谣案件引人注目。10月20日,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发生一起煤矿安全事故,21日,男子王某在网上发布消息称,该起事故造成21人被掩埋、已确认9人死亡。当地警方以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为由将其行政拘留并罚款500元。令跌眼镜的是,10月29日,当地官方通告,目前矿工死亡总数上升到21人。按照常理来说,王某被认为造谣的原因在其散布的消息制造了社会恐慌,可事实却是真实的死亡人数远高于王某所称的9人。如此的反转不禁让网友们为王某喊冤。
自媒体乱象中,传播有害信息、抹黑国家形象是另一重要部分。如肆意制造安全恐慌、借分析经济、国际等国家形势问题制造社会不安等都可以归入这一类之中。毫无疑问,虚假不实的此类信息非但会误导人们的生活判断,还可能在更高层面上给社会带来各种不安定的因素,此类信息的处置同样亟须且必要。
但另一方面,严格的信息管理同時给自媒体作者带来了发声上的压力。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向《检察风云》记者表示,“我关注的几个经济学公众号里也有被处置的,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些公众号所发的文章基本都是基于现实数据,并没有夸张或者虚假的成分,文中的分析更是算得上中肯,也看得出作者替国家出谋划策的一腔热血。暂且不谈人们有没有权利自由获得这些我认为是有价值的信息,单单是文章作者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我就真的不能理解为什么要这些公众号。”
虚假、恶意攻击国家、心怀不轨的信息当然应该处置,也当然是不受欢迎的,但真实公正,且中肯指出必须直面的问题之信息,是否也该归入不受欢迎的信息之流呢,这一问题值得深思。
据相关报道显示,自媒体平台将来还会引入分级分类管理机制。自媒体平台可以根据用户使用记录和数据,采用一定标准对用户进行分级,根据不同用户的级别,确定享用服务的范围。比如,一级用户的发言不设限制,有不良记录就降级,降级用户后在使用平台时,其行为就可能被大数据跟踪,甚至可以禁言、限制转发等。可以说自媒体技术兴起时为意见的自由表达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但当下,在技术的语境下,人被贴上标签,技术转身又向意见市场抛出了诸多技术理性的意见壁垒。
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有言:语言是存在之家。语言与文字一直被视为人类逻辑的最高表现,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由此,借助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也一直是被认可为人的基本权利之一。无数的历史经验已经充分证明,人们追求表达的路途即使曲折,但从未停歇。
微信的用户分级,实乃技术机械化把人的表达权分级定性,背后的逻辑只能自洽于工具理性的思维之内,推演至人类世界漫长的旅途,非但虚妄甚至引人发笑。技术的出现与反制,只关乎平台的沉浮,与表达并无关系。自媒体提供的终究只是一个平台,愿意思考渴望表达的人,最终都会找到实现自我的途径。
下一篇:人民网评:自媒体绝不是法外之地